首頁 Home 特殊族群訓練知識分享 特殊族群訓練:引領健身產業的新典範轉移

特殊族群訓練:引領健身產業的新典範轉移

by tsaichiru
本文將介紹台灣健身產業典範轉移的六大階段。
針對各個轉移階段分別簡述健身教練、運動指導人員在專業知識學習上如何因應市場需求。
例如,健身教練認證、相關專業研習的趨勢演變分析。

本文目錄:

【第一個階段】有氧運動與固定器材訓練

【第二個階段】自由重量訓練的興起

【第三個階段】強調負荷/阻力的肌力訓練,健力風氣提升

【第四個階段】現代訓練方法—全面提升運動表現

【第五個階段】緩解舒緩身體不適為主的服務

【第六個階段】正在進行式—特殊族群訓練

第一個階段:有氧運動與固定器材訓練

在健身產業的起步階段,主流的訓練方式為有氧運動,使用如跑步機、划船機和滑步機等器材。

固定器材訓練則是當時輔助角色,包含常見的臥推機、腿推機等。

這兩種訓練都有益於提升一般族群的心肺功能和增強基礎體能。

同時,另一個優點是,這個時期的運動選擇與工具,對於初學者來說進入門檻較低,

執行起來也更友善,沒什麼太大的負擔。

健身教練在這個階段主要的工作職責為陪同客戶確實安全與有效的執行有氧運動,

並且在執行前執行後進行簡單初步的評估諮詢。

教練認證或教練證照在這個階段並不是非常興盛,比較知名的體系為 AFAA

但整體來說,考取證照對於這個階段的健身產業來說,重要性相對不高。

第二個階段:自由重量訓練的興起

隨著大眾開始認識到力量訓練在塑造體態和提升自信方面的重要性,自由重量訓練逐漸流行起來。

民眾開始意識到除了有氧運動之外,在教練指導下,

重量訓練/健身對於人體的外觀所帶來的可觀改變與優勢,

包含讓穿衣服外型更好看,更有自信展露身材,更強調「訓練痕跡」。

健美比賽從只有主流職業選手參加的賽事,逐漸轉變成一般民眾都願意努力挑戰的運動比賽項目。

這個階段的健身教練,開始更要求重量訓練的技術與實際操作,

包含對於生物力學、解剖學的理解,逐漸變成教練徵才的基本條件。

國際健身教練證照在這個時期逐漸打響知名度,

健身房的客戶也越來越了解重量訓練/健身所牽涉到的動作名稱、刺激肌群。

另外,因為強調肌肉生長,在基本運動營養觀念,(例如蛋白質補充)也逐漸在健美風氣興盛時逐漸提升。

從基本的三大營養素的關注到蛋白質補充量、蛋白質補充時機,都是這個時期非常熱門的話題。

第三個階段:強調負荷/阻力的肌力訓練,健力風氣提升

在此階段,除了頂尖職業健力選手之外,

越來越多的民眾更願意接受以深蹲 (squat)、臥推/臥舉 (bench press)、硬舉 (deadlift) 為主的訓練內容,

並且以追求突破個人紀錄與身體極限為目標。

過去產業所專注的重點為各肌群的個別強化訓練,

逐漸推進到更強調全身性、複合式的多肌群動作,更強調上下肢整合與產生力量的能力。

這個時期的健身教練,會更強調什麼能力呢?

我認為這個時期的教練更注重於自身訓練與參與健力比賽的成績。

這個時期的健身教練徵才條件,也逐漸開始出現硬舉/深蹲/臥推等健身項目需達到自身體重數倍的要求,

例如,深蹲最大重量需達2倍體重、臥推最大重量需達自身體重的1.5倍等,

以彰顯教練的指導能力達到基本的門檻條件。

在這個時期,整個健身風氣所關注的重點,也逐漸從肌肉外觀,

轉變為更關注肌肉/骨骼/神經的負荷刺激。

這個時期的國際證照持續蓬勃發展,

同時對於健身教練認證、相關研習的門檻,也有更多內容設計著重在操作技術、執行動作的細節。

第四個階段:現代訓練方法—全面提升運動表現

時間進展到第四個階段,健身訓練開始注重運動表現的全面提升,

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肌肉力量和有氧心肺訓練。

更多的訓練系統與方法強調如何讓一般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移動得更有效率。

在這個階段,各健身房開始應用更多更多元的訓練器材/工具,

並且開始推廣不一定需以追求最大重量突破為優先目標。

這個時期的教練徵才,隨著國際證照持續發展,部分健身房雇主開始放低肌力要求標準,

而越來越強調取得國際認證的重要性,像是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美國運動委員會 ACE、

美國運動醫學院 NASM 或是美國肌力體能協會 NSCA等,都在這個時期變成徵才基本條件。

以美國運動委員會來說,它所倡導的理念,

相對來說更佳符合這個時期所強調的「全人健康」「運動行為促進」。

此外,ACSM也逐漸推出更多研究佐證,推薦一般民眾強調多樣多元的訓練,

並開始逐漸讓訓練的一般族群拓展到一些常見特殊族群,如孕婦、銀髮族/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

ACSM認為透過專業客製化的訓練計畫,可以有效地滿足這些群體的特定需求,從而提升他生活品質和健康。

第五個階段:緩解舒緩身體不適為主的服務

讓我們把時間軸再往前推進。

當民眾的需求從強身健體,轉變為舒壓、舒緩身體不適時,

健身房逐漸減少使用固定式器材的使用,以及開始減少傳統自由重量工具 (啞鈴、槓鈴)

中、小型健身房/工作室的標配選項中,

開始出現各式按摩床與各式放鬆舒緩工具,例如滾筒、筋膜槍、按摩槍等。

健身產業的主要訴求更為強調矯正性運動、運動按摩等。

這個時期的教練研習與認證,也產生了改變:更著重在運動舒緩、筋膜放鬆、滾筒按摩、徒手運動按摩技術,

甚至出現多種衍生工具,例如筋膜刀、結合傳統刮痧/拔罐工具等,

同時,也出現各種不同的矯正運動的研習訓練。

這個時期的教練認證對於於肌力與體能增強的關注減少,

而將重心放在緩解一般民眾日常所遭遇到的身體不適,例如肩頸不適、身體緊繃缺乏活力等問題。

這個時期也開始出現大量遊走於醫療與運動間灰色地帶的服務內容,造成爭議與訴訟問題產生。

第六個階段:正在進行式—特殊族群訓練

當健身運動產業服務客群拓展到亞健康族群時,特殊族群專業訓練的重要性便大幅提升。

特殊族群訓練的關鍵核心在於結合醫療、醫學、臨床知識,增強醫學與運動產業的相互結合,

同時更強調專業性、客製化和宏觀/整體性的課表設計與生活型態改變。

以ACSM提供的指導原則為例,針對慢性疾病和特殊健康狀況的訓練,在正確的指引、避開運動禁忌下,

不僅可以改善特定健康指標,還能增進整體健康與生活品質,增加疾病存活率。

例如,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訓練計畫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而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訓練則可以增強心臟功能等。

這個時期的教練更強調專業醫療知識的累積、臨床醫師的經驗分享與個案轉介。

因此,像是醫適能特殊族群培訓機構,就是因應此趨勢而生,成為台灣第一間特殊族群專業培訓機構,

結合多位醫師、跨專業跨科別的合作授課與教材編纂,讓醫學與體適能產業能夠結合,發揮更大的價值。

更多關於特殊族群訓練的定義與說明,歡迎參考這篇文章

結語

隨著健身產業進入特殊族群訓練的新階段,我們不僅見證了訓練方法的演化,也看到了對健身/健康的全面關注。

透過結合專業知識和科學研究,我們可以為每個人提供更安全、有效和專業客製化的訓練方案,

從而與時俱進,實現真正的典範轉移。

下一個健身產業典範轉移階段就是特殊族群訓練!

這個時期的健身教練更應該關注肌肉骨骼之外的知識領域,

開始學習融合並應用更多扎實的基礎醫學知識/常識,

並且與醫療端能夠產生更多實質的互動、有意義的對話與合作,

真正開始注重健身房訓練時間以外的健康行為與整體生活型態改變。

你所觀察到的健身產業典範轉移是什麼樣貌呢?

更多特殊族群訓練的基本資訊歡迎參考 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的相關專業權威文章

或歡迎參考醫適能的專業課程研習資訊。

作者:醫適能特殊族訓練創辦人蔡奇儒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