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Home 特殊族群訓練知識分享 如何矯正肩胛骨動作失調 (scapular dyskinesis, SD) ?專家觀點文章解析

如何矯正肩胛骨動作失調 (scapular dyskinesis, SD) ?專家觀點文章解析

by tsaichiru

在 Dr. Angela Cadogan 所撰寫的評論文章中,聚焦在於針對肩胛骨動作失調 (scapular dyskinesis, SD) 的觀點以及其可能的臨床相關性進行探討,並根據最新文獻與臨床經驗提出評估與復健的實務框架。簡單來說,此篇專家評論並非單純著眼於傳統的肩胛骨肌肉力量、或是單純的活動度訓練,而是強調以感覺回饋 (proprioceptive feedback) 與動作控制 (motor control) 為中心的復健方法,希望能夠更有效地改善肩胛骨相關的肩部功能障礙。

研究背景與目標

肩胛骨 (scapula) 在上肢 (upper limb) 功能中扮演關鍵角色。肩胛骨功能不良可能導致肩部傷害、症狀加劇與上肢整體功能下降。儘管對於肩胛骨評估的各個層面已有較多理解,但肩胛骨動作失調對肩部功能的實際臨床影響尚不明確。

本文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評估與治療肩胛骨動作失調的臨床框架,並在近年研究進展的基礎上,重新檢視肩胛骨在臨床症狀與病理生成中的角色、臨床評估方式,以及復健訓練的策略。

關鍵觀點

  1. 定性評估肩胛骨對肩部功能的影響:目前臨床上最可行的方法是以定性(qualitative)角度檢視肩胛骨是否存在異常動作模式,而非單純透過單一解剖性或病理性測試來確定其原因。
  2. 評估時不應只聚焦於解剖病理學因素:雖然肩胛骨動作失調可能與某些病理因素(如骨折、神經傷害)相關,但臨床評估應更注重動作控制與功能性的觀察,而非只尋找特定病理診斷作為主要切入點。
  3. 復健策略應優先考量動作控制,而非單純肌力訓練:肩胛骨動作失調的改善並非只靠單純的肌肉強化訓練即可達成,研究顯示以本體感覺及動作控制為核心的介入策略可能更具成效。

研究方法與立場

本文為一臨床觀點 (clinical viewpoint) 性質的論述,作者結合敘述性文獻回顧 (narrative review) 以及專家臨床經驗,提出肩胛骨動作失調的評估模式與治療架構。本文並非系統性文獻回顧或原始研究,屬於專家意見輔以現有研究證據的臨床指引。

研究結果與建議

作者提出一個以實證為基礎的臨床評估架構,並主張重新思考復健策略的焦點。主要結論如下:

  1. 重新檢視臨床檢查方式
    • 肩胛骨動作失調 (SD) 是一項功能障礙的表徵 (impairment),並非特定診斷 (diagnosis)。
    • 臨床上應以定性觀察肩胛骨在肩關節屈舉 (forward flexion) 或外展 (abduction) 過程中的動作型態,並可在需要時加入負重以凸顯問題。
    • 建議對肩胛穩定相關肌群 (如前鋸肌 serratus anterior、中斜方肌 middle trapezius、菱形肌 rhomboids) 進行肌力與動作品質測試。若在這些測試中出現肌肉無力或代償動作,即可懷疑肩胛骨動作弱化。
  2. 建立動作失調與症狀的關聯性
    • 使用肩胛骨修正測試 (scapula correction tests) 能在引發症狀的動作中調整肩胛骨位置,觀察症狀是否改善。若修正肩胛骨動作後症狀減輕,即表示肩胛骨動作失調可能與症狀相關。
  3. 探討可能之致病原因
    • 若SD與臨床症狀確實相關,可進一步評估致病因素屬於解剖-病理性 (pathoanatomic) 或功能-生理性 (pathophysiologic)。
    • 解剖-病理性因素包括鎖骨或肩胛骨骨折、肩鎖關節 (AC joint) 損傷、神經受損等;功能-生理性因素則包含肌肉失衡、肌抑制、組織緊繃、肌肉無力等。
    • 確立這些因素有助於有針對性的治療計畫擬定。

重新檢視治療策略

傳統上,多數治療會強調改善肩胛骨活動度與加強特定肌群肌力。然而研究顯示,單純的活動度與肌力訓練並不一定能有效修正肩胛骨動作。先前的建議多來自於在無症狀族群中於非功能性姿勢(如垂直、俯臥或仰臥)下的肌電圖(EMG)研究結果,假設該狀況下測得的特定肌肉激活即可套用於臨床症狀族群。然而,實證顯示此假設可能過於簡化,特定肌群強化未必能真正改善動作失調。

臨床意涵與建議

若僅靠強化與增加活動度無法有效改善SD,那麼肩胛骨問題更可能是與動作控制有關。動作控制包括感覺回饋、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on)、視覺與前庭系統的統合處理。肩胛骨位於後胸壁,臨床上無法直接視覺觀察,使得肩胛骨定位的感覺回饋不足,可能導致動作調控不佳。

研究顯示,有意識的姿勢校正 (如在動作前先預置相關肌肉的張力)、使用視覺、聽覺以及本體感覺引導等,都有助於改善肩胛骨位置與肌肉活動情形。作者進一步建議以感覺回饋與動作控制為核心的訓練方法可能比單純肌力訓練更有效。

專家共識亦指出,肩胛骨動作控制訓練計畫應融入功能性動作,並透過下肢與軀幹的協同動作 (synergistic activation) 來啟動肩胛相關肌群。例如:

  • 先以短力臂(short lever)的動作開始(如手臂維持在較低外展角度或貼近身體),在確保動作控制良好時,再逐步增加動作幅度與手臂外伸長度。
  • 訓練起始時,不需外加阻力,起初可使用1-2組、每組5-10次的動作模式,一旦控制品質良好,逐漸增加至5-6組、每組10次。
  • 在能穩定控制下,再逐漸增加輕量阻力(如1-2公斤或彈力帶)。
  • 坐姿或立姿訓練優於俯臥或仰臥的非功能性姿勢,因為更符合日常功能。
  • 訓練進階順序:先改善關節活動度 (mobility) → 動作控制 (motor control) → 肌力 (strength, 若有需要) → 肌耐力 (endurance),最後才加入較高階的伸展槓桿或爆發性動作 (plyometric) 作為復健後期階段。

研究限制

此文為臨床觀點性質的文章,非系統性回顧或原始研究,因此所提出的原則與框架主要來自現有文獻證據與作者之臨床專業判斷。儘管如此,作者已充分引用可用文獻並提出合理臨床建議,其適用性仍須臨床驗證與個案調整。

總結

本篇臨床觀點指出,肩胛骨動作失調為一多因素影響的功能問題,其臨床處理不應只侷限於矯正肌肉力量或活動度,而應強調以感覺回饋與動作控制為中心的復健策略。此種方法可能更有助於重新建立肩胛骨在肩部活動中的精準定位與控制,最終提昇上肢功能並減少症狀。

本文翻譯自PN原始資料參考來源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醫適能研習培訓課程資訊,請參考此連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