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Home 特殊族群訓練相關醫學指引 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的循證醫學診斷、變革與最新治療指引

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的循證醫學診斷、變革與最新治療指引

by tsaichiru

本篇文章將完整解析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的診斷標準、核心症狀與鑑別診斷。深入說明勞動後不適(PEM)特徵、最新NICE治療指引、能量管理策略,以及與纖維肌痛症、憂鬱症等疾病的區別。分析實證醫學指引建議,協助患者與醫療人員正確認識此複雜的神經系統疾病,改善生活品質。

第一章:ME/CFS 疾病定義、歷史定位與公認核心特徵

1.1 疾病命名與歷史定位

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ME/CFS)是一種嚴重的、複雜的、且常持續終身的病症。主流醫學機構,包括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和美國醫學研究院(IOM),已明確將其認定為一種生物性疾病 (biological illness),強調其涉及多個身體系統,並非僅為心理或功能性障礙 1。這種正式承認是對該病長期遭受污名化和醫學不信任的重大糾正。

ME/CFS的特徵在於它會使個體難以維持正常的日常活動能力,無論是身體活動還是認知活動都會變得極度困難 1。該疾病具有高度的致殘性:根據估計,約有四分之一的ME/CFS患者在病程中的某個階段會因症狀嚴重而臥床不起 1。核心症狀包括無法透過休息改善的嚴重疲勞、認知功能障礙(如思維緩慢或記憶力下降)、睡眠問題、頭暈和疼痛等。

1.2 核心臨床特徵:活動後倦怠 (Post-Exertional Malaise, PEM)

在所有ME/CFS的臨床表現中,活動後倦怠(PEM)被公認為最具特異性且診斷價值最高的病理標誌 1。PEM指患者在進行任何身體、認知、情感或社交活動後,症狀會不成比例地顯著惡化,這種惡化可能延遲數小時至數天出現,並導致患者需要延長的恢復時間,有時可能長達數週 1

近年來的臨床指南,包括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卓越研究院(NICE)在2021年發布的指引,明確將PEM確立為診斷ME/CFS的關鍵和必需症狀 3對PEM的重視是區分ME/CFS與其他慢性疲勞狀態的關鍵,因為它直接反映了疾病中潛在的、限制能量利用的生理功能障礙。

1.3 ME/CFS 的其他主要症狀與共現表現

除了PEM和嚴重、無法緩解的疲勞外,核心症狀還包括非恢復性睡眠 4。患者可能表現為睡眠時間足夠,但醒來後仍感覺疲憊且缺乏精力。

此外,ME/CFS通常伴隨一系列多系統症狀。NICE 2021指引提及了多種常見但非專屬的輔助症狀,包括直立不耐受(例如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症,POTS)、溫度過敏、神經肌肉症狀、類流感症狀、對酒精、食物或化學品的敏感性、感覺過敏以及廣泛性疼痛 3。臨床評估時,必須評估症狀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並且除直立不耐受外,症狀必須至少一半時間存在且達到中度嚴重性 2。指引還提供了疾病嚴重程度的分級標準(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以指導對日常功能的影響評估 3

第二章:診斷標準的演進與主流醫學共識

ME/CFS的診斷標準歷經多次重大修正,其目標是提高診斷的特異性,從而將具有特定病理生理學特徵的ME/CFS患者群體與更廣泛的慢性疲勞或共病患者區分開來。這種診斷標準的收緊對於促進可靠的科學研究至關重要。

2.1 早期診斷標準的局限性:Fukuda 定義 (CDC 1994)

1994年由美國CDC發布的Fukuda定義曾是最廣泛使用的診斷標準。它要求患者存在六個月以上的嚴重疲勞,並伴隨至少八個次要症狀中的四個。Fukuda標準的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它將活動後倦怠(PEM)視為非必需的次要症狀之一 2。由於缺乏對PEM的嚴格要求,採用Fukuda標準篩選出的患者隊列表現出高度的臨床異質性,可能包含了許多單純慢性疲勞或纖維肌痛症的患者亞群,這給尋找統一的生物標誌物和評估治療效果帶來了困難。

2.2 美國 IOM/NAM 2015 診斷標準的細節解析

為了克服Fukuda定義的異質性問題,美國醫學研究院(IOM,現為NAM)於2015年發布了新的診斷標準,目前已被美國CDC採用為主流共識 2。IOM標準的核心在於,它將最能體現疾病生物學本質的功能障礙症狀提升為必需條件。

IOM 2015 必需症狀:患者必須同時符合以下三項核心症狀,且症狀必須持續六個月以上 2

  1. 活動能力顯著下降,伴隨新發的、休息無法緩解的嚴重疲勞。
  2. 活動後倦怠(PEM)。
  3. 非恢復性睡眠(Unrefreshing sleep)。

此外,患者還必須至少包含以下兩項中的一項:認知障礙(例如注意力、記憶力或信息處理速度受損)或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 2。IOM強調所有症狀(直立不耐受除外)應至少一半時間存在,且達到中度嚴重性 2。IOM標準將PEM列為必需條件,標誌著主流醫學對ME/CFS核心病理學的明確承認。

2.3 其他主要標準的對比分析:CCC 與 ICC

除了IOM標準外,其他標準也對疾病的診斷和研究隊列的選擇提供了參考:

  • 加拿大共識準則 (CCC, 2003): CCC要求患者症狀必須涵蓋六大類別,包括疲勞、PEM/Pef、睡眠、疼痛、神經/認知,以及自主神經/內分泌/免疫表現,持續六個月以上 5。CCC被認為是較為嚴格的標準。
  • 國際共識準則 (ICC): 證據表明,符合ICC的患者通常比符合Fukuda定義的患者具有更嚴重的功能損害,以及更顯著的身體、精神和認知問題 5

這些標準的演變反映了醫學界對ME/CFS病理的漸進式理解:診斷的目標是從廣義的慢性疲勞中識別出具有多系統、生物學受損且PEM嚴重的特定亞群。

ME/CFS 主要診斷標準對比

標準名稱 (年份)必需核心症狀PEM要求核心區別點採用機構/目的
Fukuda (1994)慢性疲勞 + 4個以上次要症狀非必需範圍廣泛,異質性高曾廣泛用於研究,現多被取代
IOM/NAM (2015)嚴重疲勞、非恢復性睡眠、PEM,以及認知或直立不耐受必需聚焦核心症狀,美國CDC主流採用 2
CCC (2003)疲勞、PEM/Pef、睡眠、疼痛、神經/認知、自主/免疫 (6大類)必需要求最嚴格,篩選出更嚴重患者亞群 5

2.4 缺乏客觀生物標誌物下的臨床診斷挑戰

儘管診斷標準不斷收緊,ME/CFS在臨床上仍然是一種難以確診的病症,因為它目前缺乏標準且可靠的客觀診斷測試 2。診斷主要依賴於臨床症狀的詳細評估和排除所有其他可能導致慢性疲勞的疾病 6。缺乏客觀測試是導致患者遭受疾病污名化和醫學不信任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病理生理學機制與生物標誌物的最新研究進展

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ME/CFS存在實質性的生物學異常,這為疾病的生物性本質提供了堅實的科學證據。

3.1 免疫功能異常與自體免疫學探索

ME/CFS的病理生理學中,免疫系統的失調是一個核心發現。存在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ME/CFS患者體內觀察到的許多免疫學改變都與自體免疫 (autoimmunity)有關聯 7。這提示自體免疫反應可能是理解該疾病的潛在標誌(hallmark),可能涉及自身抗體攻擊神經或血管受體等。

因此,尋找自體抗體已成為當前生物標誌物研究中的重點方向。這種研究的目的是開發客觀的診斷工具,並為未來開發針對免疫系統的精準治療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7。此外,多項研究已經證實,ME/CFS患者的免疫參數與同齡同性別的健康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 8

3.2 自主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

自主神經系統(ANS)功能障礙在ME/CFS患者中非常普遍,它解釋了患者經常出現的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 OI),特別是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症(POTS)。OI導致患者在站立時症狀惡化,影響血液循環和心率調節。NICE 2021指引將直立不耐受列為應當詳細評估和管理的症狀,並要求針對該症狀的藥物治療應由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臨床醫生監督 3

3.3 客觀生物標誌物研究的潛在突破

由於目前的診斷嚴重依賴主觀症狀學,生物標誌物的發現對臨床實踐的轉變至關重要。近年來,研究界報告了潛在的突破。例如,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開發出一種血基測試 (blood-based test),能夠準確地識別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 6

如果此類客觀測試能夠通過大規模臨床驗證,將提供患者數十年來尋求的「疾病科學證明」 6,不僅能標準化診斷,還能加速針對疾病生物學基礎的精準干預措施的發展。當前的挑戰是將這些研究層面的分子和生理學證據,轉化為能夠被主流臨床指南接受和採用的診斷金標準。

第四章:主流醫學治療指引的重大變革:以 NICE 2021 為核心

ME/CFS的治療指引在近年經歷了一次重大的範式轉移,這以英國NICE在2021年發布的指南為代表。此指引的變革是基於對疾病生物性本質和活動後倦怠(PEM)危害性的深刻理解。

4.1 治療總原則與個體化管理

主流醫學目前認可ME/CFS症狀可以得到管理,但目前尚無公認的藥理或非藥理學的治癒方法 3。因此,治療目標集中於管理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以及最重要的——避免症狀惡化 3。所有管理策略都必須是高度個體化的,並根據患者的特定症狀和疾病嚴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進行定制 3

4.2 被撤銷的療法:分級運動療法(Graded Exercise Therapy, GET)

NICE 2021指引最重大的變革是明確建議不再向ME/CFS患者提供分級運動療法(GET) 3

這一撤銷是基於倫理考量和對疾病生物學本質的重新評估。GET涉及逐步增加身體活動量,但臨床和患者經驗證據顯示,這種增量運動可能會加重患者症狀,並反覆觸發或惡化活動後倦怠(PEM) 3指引明確警告專業人員,不應建議患者進行非ME/CFS專家團隊監督下的運動(例如,去健身房或增加運動量),因為這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3。這一決定標誌著臨床實踐徹底放棄了將ME/CFS視為單純的去調節或行為性疾病的模型。

4.3 認知行為療法(CBT)角色的重塑

認知行為療法(CBT)的角色也發生了重大調整。NICE 2021指引強調,CBT不應被視為ME/CFS本身的治療方法,也不是治癒手段 3

CBT的作用被重新定義為支持性療法,旨在改善患者的福祉和生活品質,並可幫助患者管理與慢性疾病相關的心理困擾和情緒反應 3。CBT應作為共病精神健康問題的管理工具,而非針對疾病生理機制的核心干預措施。

4.4 能量管理 (Pacing) 策略的原則與實施

在排除GET和重新定位CBT後,能量管理 (Pacing) 成為了NICE指引中推薦的核心管理策略 3

Pacing是一種協助患者與專業人員合作,在患者當前的能量限制內建立和維持活動模式的策略,目的是最小化症狀並防止PEM的發生 3。該策略要求全面考慮所有類型的活動,包括認知、身體、情感和社交活動。實施Pacing的指導原則是幫助患者維持現有的功能水平,避免活動超出其生理限度,並預防功能下降

4.5 Pacing 策略的臨床實證評估

儘管Pacing是目前臨床指引推薦的核心策略,但關於其療效的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仍然有限 10

最新系統性回顧和元分析顯示,目前尚無足夠證據得出Pacing對改善身體功能或疼痛具有統計學上顯著正面效果的結論 10。然而,該分析觀察到Pacing在改善疲勞方面具有較大的有益效果(標準化平均差異 SMD = -1.09),雖然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p=0.0998) 10。這種證據上的細微差別表明,Pacing的實際價值可能主要體現在其預防症狀惡化保護能量資源上,而現有的隨機對照試驗設計可能未能完全捕捉到這些預防性效果。

NICE 2021 指引中主要治療方法的變革與建議

治療方法2021年指引建議科學/臨床理由 (依指引精神)核心影響
分級運動療法 (GET)明確不建議提供可能會加重症狀,特別是觸發活動後倦怠 (PEM) 3否定了疾病的純心身模型,強調生理限制
認知行為療法 (CBT)不應作為治癒性治療提供僅旨在改善生活品質和管理與慢性病相關的心理困擾 3將CBT角色轉變為支持性共病管理
能量管理 (Pacing)作為核心管理策略協助患者在當前能量限制內建立活動模式,以最小化症狀和避免PEM 3強調個體化和活動限制,預防惡化

第五章:個體化症狀管理與多學科照護(MDT)

5.1 針對特殊症狀的個體化介入

ME/CFS的護理需要高度個體化的、針對多系統症狀的介入:

  • 睡眠障礙: 應提供個性化的睡眠管理建議,並考慮轉診以排除潛在的睡眠呼吸暫停或週期性肢體運動障礙等基礎睡眠障礙 3
  • 疼痛管理: 應遵循慢性疼痛管理指南,並在適當情況下轉診至專業疼痛服務。指引建議可參考針對特定疼痛類型(如神經性疼痛)的NICE指南 3
  • 直立不耐受(OI)與 POTS: 管理必須高度個體化。針對OI的藥物干預必須由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臨床醫生來監督和開具 3
  • 營養與維生素: 鼓勵患者維持均衡飲食和充足水合。對於因行動受限而長期居家或臥床不起的患者,專業人員應關注維生素D缺乏的風險,並在必要時提供補充建議 3

5.2 共病症的評估與處理

專業人員必須識別並處理與ME/CFS共存的條件,例如甲狀腺疾病、腸躁症(IBS)以及共病精神健康問題 3

在提供心理支持時,臨床醫生必須承認患者可能經歷過污名化、偏見和不信任 3。雖然CBT不是治癒性治療,但它可以用於幫助患者管理慢性病帶來的心理負擔和情緒困擾 3

5.3 嚴重和極嚴重 ME/CFS 患者的特殊照護

NICE指引強調,對於重度和極重度ME/CFS患者,需要額外的特殊照護 3。這些患者會經歷極度衰弱的症狀,他們的移動能力、自我照護能力和與外界互動的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3

重症護理考慮因素包括:提供低刺激的環境,協助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動,以及在營養、水合作用和溝通方面的全面支持 3。每次與這些患者的接觸都應進行風險評估,以避免因過度刺激或活動而導致症狀惡化 3

5.4 多學科團隊(MDT)協作

有效的ME/CFS護理要求協調一致的、多學科的方法 3。在可能的情況下,患者應被轉診至ME/CFS專家團隊進行綜合評估和個體化照護。這些團隊應包括來自多個領域的專業人員,例如風濕病學家、神經學家、感染病學家、營養師、物理治療師以及臨床心理學家 3。專業人員還應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協助他們獲取社會支持服務、社會照護需求評估,並在工作或教育方面爭取合理的調整和適應性措施 3

第六章:慢性疲勞的鑑別診斷與排除流程

ME/CFS的診斷是一個排除性過程,要求臨床醫生系統性地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導致慢性疲勞的疾病 6

6.1 系統性排除標準與必要檢查

在確立ME/CFS診斷之前,必須透過全面的病史、體檢和實驗室檢查來排除: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自體免疫和風濕性疾病(如狼瘡)、特定感染性疾病、睡眠障礙以及主要精神障礙。常規的實驗室檢查應包括血常規、甲狀腺功能、炎症標誌物和廣泛的生化篩查

6.2 ME/CFS 與 Long COVID (長新冠) 的鑑別:當前的臨床焦點

Long COVID(長新冠,或稱為 PASC)的出現為ME/CFS的研究和臨床實踐帶來了新的維度。Long COVID患者報告的症狀與ME/CFS高度相似,體現了這兩種感染後綜合症的病理學重疊性 12

症狀與病理重疊:

兩者都常在感染樣疾病後發作(Long COVID明確在SARS-CoV-2感染後發作),並且兩者都表現出嚴重的疲勞、認知問題、直立不耐受以及活動後倦怠(PEM) 8。此外,兩者都存在與健康對照組不同的免疫參數異常,提示其共同的生物學基礎 8。

鑑別要點(症狀學差異):

儘管在核心症狀上高度相似,仍存在細微的症狀差異,可用於區分這兩個群體 8:

  • ME/CFS患者更常報告: 疼痛性淋巴結和對化學物質的敏感性。
  • Long COVID患者更常報告: 嗅覺和味覺減退、皮疹和脫髮。

Long COVID的大規模爆發,間接強化了ME/CFS作為一個具有明確生物學實體的感染後綜合症的觀點,並為其病理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對比研究隊列。對於符合IOM/NAM ME/CFS診斷標準的Long COVID患者,應遵循針對ME/CFS的最新主流醫學指引進行管理。

ME/CFS 與長新冠 (Long COVID) 鑑別診斷要點

特徵肌痛性腦脊髓炎/CFS (ME/CFS)Long COVID (長新冠)臨床意義/鑑別點
發病誘因通常在多種感染樣疾病後發作 8明確在 SARS-CoV-2 感染後發作 8感染史是主要鑑別基礎
核心病理標誌活動後倦怠 (PEM) 4活動後倦怠 (PEM) 8兩者皆為主要特徵,強調生物學重疊
常見特異性症狀 (ME/CFS)疼痛性淋巴結、化學敏感性 8較少見可能指向不同的免疫途徑
常見特異性症狀 (Long COVID)嗅覺/味覺減退、皮疹和脫髮 8較少見可能與 SARS-CoV-2 的器官親和性有關
生物學基礎免疫失調,強烈懷疑自體免疫 7免疫失調、持續性病毒抗原等 8兩者免疫參數皆異於對照組 8

6.3 區分慢性疲勞與精神障礙

在鑑別診斷中,必須將ME/CFS與單純的精神障礙區分開來。雖然ME/CFS患者常伴隨憂鬱或焦慮等共病情況,但其核心病理學是生物性的。PEM是區分兩者的關鍵:ME/CFS的症狀惡化是生理性的、不成比例且持久的,與單純重度憂鬱症或一般性疲勞的表現有根本區別

結論要點

  1. 診斷共識的轉向: ME/CFS已被主流醫學確立為一種以PEM為核心的生物性、多系統疾病。IOM 2015標準是目前美國CDC採用的主流診斷框架,強調了PEM的必需地位 2
  2. 臨床管理的革新: 2021年NICE指引代表了護理策略的重大轉變,明確禁止可能加重PEM的分級運動療法(GET) 3,並將能量管理(Pacing)置於核心地位,旨在防止症狀惡化 3。CBT則被定位為支持性而非治癒性療法 3
  3. 病理學的證據與瓶頸: 科學證據強烈支持ME/CFS存在自體免疫和免疫失調 7,並有潛在的客觀生物標誌物出現 6。然而,在這些標誌物得到大規模臨床驗證之前,缺乏可靠的客觀診斷測試仍是臨床實踐的最大障礙。
  4. 鑑別診斷的緊迫性: Long COVID與ME/CFS的高度重疊,強化了醫學界對感染後綜合症生物學實體性的認識,並為未來研究提供了重要對比基礎 8

行動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

當前的挑戰在於將不斷積累的生物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用的臨床工具和有效的治療方法。

  1. 加快生物標誌物的臨床轉化: 應集中資源進行嚴格的高質量驗證試驗,以確證自體抗體或血基測試的可靠性,從而實現診斷的標準化和客觀化。
  2. 優化 Pacing 實證研究: 未來的研究需要設計能夠有效衡量「防止功能下降」、「減少PEM發作頻率」和「提高生活品質」等指標的試驗,以更全面地評估和指導能量管理策略的臨床價值 10
  3. 深化 Long COVID 協同研究: 利用Long COVID研究的資金和契機,深入比較兩種感染後綜合症的免疫、代謝和自主神經系統病理學細節,以期開發針對共同或特定病理機制的精準藥物干預措施。
  4. 落實多學科護理標準: 臨床體系必須確保專業人員遵循NICE 2021等最新的循證指引,並向患者提供個體化的能量管理指導、共病症處理以及必要的社會支持,從而從根本上改善ME/CFS患者的護理品質和生活福祉。

醫適能 特殊族群訓練研習總表 (最新報名資訊)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