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Home 特殊族群訓練知識分享 典範轉移需仰賴科學實證,突破個人經驗的侷限

典範轉移需仰賴科學實證,突破個人經驗的侷限

by tsaichiru

在這個充滿資訊噪音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聲音所淹沒。無論是社群媒體上的熱門議題,還是口耳相傳的療效奇方,都很容易受到個人經驗或少數成功案例的影響,而忽視了科學實證的重要性。

然而,單憑個人經驗或專家意見,很難獲得可靠且具普遍性的知識。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科學實證的價值,並瞭解它如何幫助我們突破個人經驗的侷限,尋求可靠的知識基礎。

科學實證等級金字塔

在評估證據等級時,科學界普遍採用了一種階層化的架構,稱為「科學實證等級金字塔」。這個金字塔由底層到頂層,通常可依序為:個人經驗、專家意見、觀察性研究、隨機對照試驗(RCT)以及系統性文獻回顧和綜合分析。

金字塔的最底層是個人經驗和專家意見。個人經驗通常描述個別案例(在醫療端則是為病例)或現象,但缺乏對照組和充分的樣本量,因此很難推論出一般性的結論。專家意見則是基於專業人士的經驗和判斷,但也可能受到偏見或局限性的影響。

觀察性研究位於金字塔的中間層級。這類研究觀察和分析現有的數據,但無法控制變數或隨機分配受試者。因此,觀察性研究可能存在潛在的混雜因素,影響結果的可靠性。

隨機對照試驗(RCT)則被視為目前最可靠的一種研究方法。在RCT中,研究對象會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處理組,並設置對照組作為參考。這種設計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混雜因素,提高結果的可信度。

位於金字塔頂端的是系統性文獻回顧和綜合分析。這種研究方法綜合了多項相關研究的結果,透過嚴格的篩選和統計分析,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權威的證據。系統性文獻回顧被視為最高等級的科學實證。

個人經驗和個案報告的局限性

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決策和行為,常常源自於個人經驗或少數成功案例的影響。例如,當有人聽說鄰居靠某種特殊飲食或運動方式減重成功後,很容易就被這個案例所吸引,忽視了其他因素的影響,並認為這種方式一定也適用於自己。

然而,單憑個人經驗或個案報告作為依據,往往存在著嚴重的局限性和偏差。

首先,個案報告的樣本量通常太小,無法代表整體人口。

其次,個人經驗往往會受到選擇性偏差、回憶偏差和確認偏差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人們僅注意符合自己期望的結果,而忽視了其他重要資訊。

此外,個案報告和個人經驗無法控制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生活方式、環境等,因此很難準確地確定哪些因素真正起了作用。在這種缺乏控制的情況,可能會導致錯誤歸因,認為某種做法有效,實際上只是巧合或其他未知因素所致。

因此,僅依賴個人經驗或個案報告作為知識來源,很容易產生誤導性的結論,無法獲得可靠且具普遍性的知識。為了獲取更加穩健和客觀的證據,我們必須超越個人經驗的局限,轉而重視更高等級的科學實證。

較高等級證據的優勢

相較於個人經驗和個案報告,隨機對照試驗(RCT)和系統性文獻回顧具有顯著的優勢,能夠提供更加可靠和權威的科學實證。

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可以最大程度地控制混雜因素。透過隨機分配受試者,RCT可以確保不同組別之間的基線特徵(如年齡、性別、基因等)大致相當,從而消除這些潛在影響因素的干擾。此外,RCT還設有對照組作為參考,有助於準確評估治療或干預措施的真實效果。

舉例來說,在評估某種新藥物的療效時,如果僅依賴個案報告,很難判斷症狀改善是否真的歸因於該藥物,或者只是自然好轉或安慰劑效應所致。但在RCT中,藥物組和安慰劑對照組的比較,可以更清楚地顯示新藥物的實際效果。

除了RCT之外,系統性文獻回顧和綜合分析也具有重要的價值。這種研究方法綜合了多項相關研究的結果,透過嚴格的篩選標準和統計方法,可以消除單一研究的局限性,並提供更加全面和具說服力的證據。例如,在評估某種療法對於特定疾病的效果時,單一的RCT研究可能由於樣本量有限或其他原因,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但如果有多項高質量的RCT得出類似的結果,並經過系統性文獻回顧和綜合分析,就可以提供更加權威和可靠的證據,為臨床決策提供有力的依據。

接下來,我們繼續探討科學實證在實務應用上的重要性。

科學實證在實務應用上的重要性

以教育領域為例,許多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往往是基於傳統或個人經驗而制定的。但如果缺乏科學實證的支持,這些做法可能無法真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反,如果有高質量的RCT和系統性文獻回顧證實某些教學策略的成效,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更有信心地採納這些實證為本的做法,從而提高教學品質和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心理健康領域,科學實證同樣扮演著關鍵的角色。過去,許多心理治療方法都是基於理論或個案觀察而發展的,但缺乏足夠的實證支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採用RCT和系統性文獻回顧,評估各種心理治療方法的療效,為臨床實務提供了可靠的指引。

此外,在制定公共政策時,科學實證也是不可或缺的依據。例如,在評估某項社會福利政策的影響時,若僅依賴個人經驗或少數案例,很難全面地了解該政策對不同群體的影響。相反,採用科學實證的方式,透過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和數據分析,才能更準確地評估政策的成效,並據此進行調整和優化。

綜合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科學實證在各個領域的實務應用中,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突破個人經驗的侷限,獲得更可靠和具普遍性的知識,也能為政策制定和實務指引提供有力的依據,提高決策的效率和品質。

如何平衡科學實證與個人經驗

即使科學實證擁有許多優勢,我們也不應完全否定個人經驗的價值。

事實上,個人經驗往往是激發科學研究的起點,也是將科學知識應用於實務的重要橋樑。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平衡科學實證與個人經驗,並在不同的情境下適當地運用二者。

在臨床實務中,醫療專業人員需要根據科學實證所提供的指引,同時也要考慮每位病患的獨特情況和需求。有些時候,個人經驗和專業判斷可以補充科學實證的不足,幫助醫師制定最適合個別病患的治療方案。

此外,在一些新興領域或尚未被廣泛研究的領域,科學實證可能暫時有限或缺乏。在這種情況下,個人經驗和專家意見就顯得更為寶貴,可以作為初步的參考和起點,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啟發。

然而,我們必須謹記,個人經驗和專家意見只能作為暫時的參考,而不應將其等同於科學實證。一旦有了更高等級的證據出現,就應該優先採用這些證據,而不是固步自封,堅持個人的觀點和做法。

此外,在應用科學實證時,我們也需要保持開放和批判的態度。並非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完美無缺的,有些研究可能存在方法論上的缺陷或偏差。因此,我們應該審慎評估每項研究的質量和局限性,並綜合多項高質量研究的結果,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單一研究的發現。

我認為,科學實證和個人經驗並非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應該在不同的情境下靈活運用二者,同時保持開放和批判的態度,以獲得最可靠和最有價值的知識。

追求知識學習是一段沒有終點的旅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聲音所淹沒,難以分辨哪些是可靠的知識來源。然而,科學實證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往可靠知識的途徑,幫助我們突破個人經驗的侷限,獲取更加客觀和有說服力的證據。

無論是在醫療、教育、心理健康還是公共政策等領域,科學實證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評估各種做法和政策的效果,也為實務指引和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品質。

當然,我們也不會完全否定個人經驗的價值。個人經驗往往是激發科學研究的起點,也是將科學知識應用於實務的重要橋樑。因此,我們需要平衡科學實證與個人經驗,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運用二者,同時保持開放和批判的態度。

追求可靠知識是一個不懈的旅程,需要我們不斷質疑和學習。讓我們共同珍視科學實證的力量,拋開個人偏見和成見,以開放的胸襟擁抱新的證據和發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獲得可靠的知識,為提升整體產業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作者:蔡奇儒 

台大醫學院學士與政大商學院畢業,國家高考醫檢師合格。前美國官方ACE認證教官,現為醫適能特殊族群訓練機構創辦人、美國運動委員會NCCA認證醫療運動專家、NSCA-CPSS運動科學教科書等書譯者。證照與國際培訓:NSCA-CSCS,*D, CSPS,*D, TSAC-F,*D, CPT,*D, ACSM-CPT(美國官方), NASM-CPT (美國官方)、EXOS-XPS (美國加州)、EXOS-P2 (美國紐約)、美國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CETI-CES)、 美國功能性高齡訓練專家 (FAI-FAS)。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