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約四年前,一位好朋友很興奮跟我說:
「我現在剛開始在學高爾夫球,不過我沒找教練,
直接看短影音教得實用技巧,超有幫助的!」

兩個月後,他沒有繼續練習高爾夫球,
接著又透過短影音去學其他的運動。
就這樣,這四年以來,他什麼運動的技巧都沒有辦法真正學會,
只能滑滑手機,好像以為自己學會了什麼。
短影音用來跟上時事、用來舒壓、
觀看一些可愛搞笑影片我認為是非常方便的,
不過短影音要用來吸收知識、學習技能、提升自我實力則是不可能的達成的目標。
我們可以回頭想想,
短影音興起的這五年來,
我們真的有變得更聰明、更厲害了嗎?
短影音作為行銷、作為收集初級客戶資料是有幫助的,
但那也只限於此。
對於一個專業領域的深化,還是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扎實的學習,
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盲點,突破並且成長。
為什麼我認為短影音無法取代學校課堂的學習,
也無法取代各知識領域的專業研習、專業教科書研讀?
主因是時間真的太短。
我們可以換位思考,當製作團隊在構思知識型短影音時,
製作團隊想的是「如何將複雜的內容,用簡單的概念陳述」。
但要精煉再精煉,因為多說兩句就超過時間,顧客沒耐心滑走,觸及率就降低了。
這個去蕪存菁的能力對於短影音的「知識輸出者」來說非常重要,
但是,對於「知識接收者」則不一定是合適的。
特別是在知識相對複雜、沒有基礎知識就很難瞭解進階知識的條件下,
特別容易倒因為果、本末倒置,造成似懂非懂的結局。
舉常見的幾個例子,從十年前,其實我們就會看到這類型的影片:
「這裡不舒服嗎?」「壓這裡
」
「這樣練 」「這樣做才對
」
現在仍然是這類型的影片享有最高的觸及率和按讚數。
對於觀看者來說,不同程度的觀看者可能有不同的「收穫」。
對於本來程度就不錯的訓練者來說,或許可以有重點提醒作用。
但是對初學者來說,就很難學習到實用新知。
我們一起回想,
上一次覺得醍醐灌頂、收穫爆棚的感覺是發生在什麼時候?
我的答案是學校、研習與書籍閱讀。
現在AI技術發展下,
學習片段零散的知識的不是我們需要追求的能力。
在資訊獲取極為容易的情景下,
扎實地從基礎學習一個知識領域,
才有可能增加實際的應用價值,
也才有可能在未來進行深度跨領域整合。
如果學習歷程中都在追求速成捷徑的話,
結果就是什麼都沒有獲得,什麼都沒有學到。
最後想分享的是,我很喜歡網球傳奇費德勒 (Roger Federer) 最近公開演說時談到的:

毫不費力 (effortless) 就能成就偉大只是一個迷思。
表面上的毫不費力背後是無數的痛苦與努力,
他是靠著比他的對手們都還要努力 (outwork) 才能達到現在的成就。
我也很喜歡輝達CEO黃仁勳分享的:痛苦和磨難造就偉大與成功。

工作是如此,學習也是如此。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多輕鬆的事。
我們如果想要變得更強大,就只能不斷持續學習。
但不是透過短影音學習。
–
歡迎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