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Home 特殊族群訓練知識分享 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的臨床醫療運動處方建議

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的臨床醫療運動處方建議

by tsaichiru

主動脈瘤患者在進行運動時,如何平衡運動帶來的健康益處與潛在風險,是一個需要謹慎考量的問題。這篇回顧研究綜合了現有的實證與指引,為主動脈瘤或術後修復患者提供個體化的運動建議。

主動脈瘤(Aortic Aneurysm)及主動脈修復術後的簡介

  • 疾病機轉

主動脈瘤指主動脈局部血管壁的異常膨脹,通常由於血管壁結構的弱化所導致。正常血管壁由三層(內膜、中膜、外膜)構成,中膜中含有彈性纖維與膠原蛋白,能承受血流壓力。然而,當中膜結構因老化、炎症或遺傳性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受損,血管壁無法維持正常結構,導致瘤體形成。若不治療,主動脈瘤可能進一步擴大,最終破裂,導致致命性內出血。

  • 疾病症狀

主動脈瘤的擴大過程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常被稱為「隱形殺手」。大多數主動脈瘤是在健康檢查或影像檢查中偶然發現。然而,當瘤體逐漸擴大到一定程度或引發局部併發症時,可能會出現症狀,例如胸部或腹部疼痛,這是因瘤體擴大壓迫周圍組織或神經所致。此外,瘤體壓迫臨近的結構(如食道、氣管或血管)可能導致吞嚥困難、呼吸問題或聲音沙啞。如果瘤體快速增大,可能伴隨劇烈撕裂樣疼痛,提示瘤體即將破裂。

主動脈瘤會破裂的原因與血管壁的結構無法承受內部壓力有關。儘管血管壁有內膜、中膜與外膜三層保護,但隨著瘤體擴大,這些結構會逐漸弱化。內膜在承受剪應力時可能出現撕裂或微損傷,削弱其保護作用。中膜作為主要抗壓層,隨著年齡增長或疾病如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可能發生退化或局部壞死,導致血管壁彈性和抗壓能力下降。而外膜則提供最後一道支撐,但在瘤體快速擴大時,其膠原纖維可能無法承受過大的張力而破裂。根據Laplace’s定律,瘤體直徑越大,血管壁承受的內部張力越高,因此破裂風險也隨之增加。

雖然內膜、中膜與外膜理論上能提供三層防護,但在瘤體擴大過程中,這些層次結構逐漸損傷。內膜受損可能導致血液進一步侵入中膜,形成主動脈夾層,進一步削弱血管壁。中膜的退化削減了其抗壓的核心功能,而外膜單獨支撐的能力有限,特別是在血管壁變薄的情況下。因此,主動脈瘤的擴大與破裂風險之間有直接關聯,這也是早期發現與干預的重要性所在,以防止可能致命的後果。

  • 危險因子
  1. 年齡與性別:年齡超過60歲的男性風險較高。
  2. 高血壓:持續性高血壓增加血管壁負荷,加速中膜的退化。
  3. 吸菸:吸菸是最重要的可改變危險因子,與主動脈瘤的形成和擴大有高度關聯。
  4. 家族史與遺傳性疾病:如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或艾勒斯-當洛氏症候群(Ehlers-Danlos Syndrome)。
  5.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沉積可能弱化血管壁,增加瘤體形成風險。
  6. 感染性疾病:如梅毒性動脈炎或細菌性動脈瘤。

手術方式與原理:主動脈瘤的治療以防止瘤體破裂為主要目標,當瘤體直徑超過手術指標(如胸主動脈瘤 > 5.5 公分,腹主動脈瘤 > 5 公分),或瘤體快速增大時,通常考慮手術修復。

更多手術相關資訊請參考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官方網站

主要手術方式包括以下兩種:

  • 開放式手術修復(Open Surgical Repair, OSR)
    傳統的修復方式,需經由開胸或腹腔手術直接將瘤體切除,並置入人工血管(Dacron 或 GORE-TEX)。其原理為透過替換病變血管段,恢復正常血流路徑並防止瘤體破裂。OSR 適用於瘤體位置複雜或患者解剖結構不適合內視鏡的情況。
  • 內視鏡主動脈支架修復術(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 或 TEVAR)
    是微創手術方式,通過股動脈插入導管,將支架覆膜(Stent Graft)放置在瘤體內部。支架覆膜在瘤體內形成一個新血流通道,隔離瘤體並減少血流對瘤壁的壓力,防止瘤體進一步擴大或破裂。EVAR/TEVAR 手術恢復時間短,創傷小,但需要定期影像追蹤。

術後管理與注意事項
手術後需控制危險因子,例如:

  • 嚴格控制血壓,避免再次損傷血管壁。
  • 戒菸,減少瘤體再發或新發風險。
  • 定期進行影像學追蹤(如 CT 或 MRI),評估修復效果與支架位置穩定性。

透過上述手術與術後管理,能有效降低主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改善患者的預後與生活品質。

研究背景與目的指出,規律運動對於改善高血壓等心血管危險因子的益處已被廣泛證實,但主動脈瘤患者是否適合進行運動仍缺乏明確共識。本研究旨在為臨床醫師提供可靠的運動建議,幫助患者在獲得運動益處的同時減少風險。

研究方法納入了9項探討運動對腹主動脈瘤(AAA)影響的臨床試驗,其中包括一項針對心肺運動測試(CPET)的研究。由於胸主動脈瘤(TAA)缺乏相關臨床試驗,研究採用主動脈相關疾病的其他數據進行外推,包括來自主動脈剝離患者的數據,以及三項心臟復健(CR)研究與一項針對近端主動脈修復後進行 CPET 的研究。此外,文獻回顧與臨床指引也納入分析,確保結果的全面性。

研究結果顯示,沒有確切證據表明高強度運動與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的發展有直接相關。輕至中等強度的身體活動對主動脈瘤患者通常是安全且有益的,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健康並提高生活品質。然而,對於高強度運動或競技型運動,仍需謹慎行事。

結論強調,輕中強度的運動對於主動脈瘤及術後修復患者是安全且具益處的。儘管目前缺乏運動與主動脈疾病併發症直接相關的證據,對於運動員等進行高強度活動的患者,應在醫療團隊與患者共同決策的前提下權衡風險與益處。定期隨訪及心血管危險因子的最佳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應用建議方面,醫療團隊應根據患者的個體化需求,設計適當的運動計畫。研究建議輕中強度運動對於主動脈疾病患者更為安全,而對於高強度或劇烈運動的參與,則需在專業監測下進行評估與調整。這樣的綜合方法不僅能幫助患者維持心血管健康,還能提升其生活品質,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這篇研究為主動脈疾病患者的運動管理提供了實證支持,同時呼籲未來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優化指引與建議。

如果你也對於特殊族群運動訓練有興趣,歡迎參考最新醫適能研習資訊

醫適能 特殊族群訓練機構 合作授課講師及顧問專家群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