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肌少症工作組 2025 共識更新——從肌少症到肌肉健康的核心轉變

I. 摘要與核心主題
亞洲肌少症工作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 AWGS)於 2025 年發布共識更新,標誌著肌少症管理和預防的重大概念轉變。核心是以生命週期為基礎的「肌肉健康促進」框架,將骨骼肌視為「健康長壽的關鍵器官」。
三個主要重點修正:
- 擴大診斷範圍:將肌少症診斷範圍擴大到中年成人(50-64 歲),並提供經過驗證的年齡特定診斷閾值。
- 簡化診斷演算法:診斷僅需同時具備低肌肉量和低肌肉力量。身體表現從診斷標準降級為結果指標。
- 引入增強的肌肉健康框架:強調骨骼肌與大腦、骨骼、脂肪組織和免疫系統之間的器官間交互作用,並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老年人綜合照護」(ICOPE)框架整合,以加強早期個案篩檢。
II. 診斷與篩檢標準的重大更新
AWGS 2025 共識與「肌少症全球領導倡議」(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in Sarcopenia, GLIS)標準高度一致,同時保留亞洲人群的地域性指導。
A. 診斷演算法的簡化與精確化
| 方面 | AWGS 2019 共識 | AWGS 2025 共識(與 GLIS 對齊) |
|---|---|---|
| 定義 | 年齡相關的骨骼肌量和功能喪失 | 年齡相關的骨骼肌量加低肌肉力量喪失 |
| 核心診斷標準 | 低肌肉量 加 低肌肉力量 或 低身體表現 | 僅要求同時具備低肌肉量和低肌肉力量 |
| 身體表現 | 診斷標準之一 | 結果指標 |
| 嚴重程度分類 | 存在「可能肌少症」、「肌少症」、「嚴重肌少症」 | 取消嚴重程度分類(與 GLIS 對齊) |
| 「可能肌少症」 | 早期干預的篩檢類別(低肌肉力量或低身體表現) | 保留作為早期干預的篩檢類別(低肌肉力量但缺乏肌肉量測量),建議進一步確診 |
B. 擴大年齡範圍和新的閾值
AWGS 2025 首次為中年成人(50-64 歲)引入具體診斷標準,目的是實現早期識別和干預。
| 測量標準 | 年齡層 | 男性閾值 | 女性閾值 | 備註 |
|---|---|---|---|---|
| 手握力 (kg) | ≥65 歲 | <28.0 | <18.0 | 與 2019 年相同 |
| 手握力 (kg) | 50–64 歲 | <34.0 | <20.0 | 新增中年成人標準 |
| DXA 肌肉量 (ASM/height²) | ≥65 歲 | <7.0 kg/m² | <5.4 kg/m² | |
| DXA 肌肉量 (ASM/height²) | 50–64 歲 | <7.2 kg/m² | <5.5 kg/m² | 新增中年成人標準 |
C. 篩檢工具的增補
除了現有的工具(小腿圍、SARC-F、SARC-CalF),AWGS 2025 新增:
- Yubi-wakka (指環測試):一種簡單、文化上可接受的自我篩檢方法,受試者用拇指和食指環繞小腿最粗部分,若能形成間隙則提示可能肌肉量不足。
III. 肌肉健康促進與管理策略
AWGS 2025 的核心理念是超越疾病診斷和治療,強調肌肉健康促進,這需要一種整合性、以人為中心的方法。
A. 肌肉健康框架與器官交互作用
文件指出,對肌肉健康的理解已超越傳統的力量和活動能力範疇,它現在被視為:
- 能量儲備庫和內分泌器官,分泌肌動素影響全身代謝。
- 肌肉健康與衰弱、慢性病、認知衰退和多重慢性病等老年相關疾病有強烈關聯。
- 研究重點之一是闡明肌肉-器官交互作用機制,例如肌肉健康參數與認知、活力、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
B. 與 WHO ICOPE 框架的整合
AWGS 2025 積極呼籲將肌肉健康促進整合到 WHO 的 ICOPE 框架中。
「本框架利用世界衛生組織的老年人綜合照護(ICOPE)實施,透過肌肉健康與 ICOPE 內在能力領域之間的自然重疊,加強個案發現。」
- 概念重疊:肌肉健康參數與 ICOPE 的活力和行動能力領域有實質性概念重疊。
- 目標:透過這種整合,在人群層面實現更協調的健康長壽策略和生活方式改善。
C. 干預措施:多模式為基石
儘管診斷標準有所變化,但核心循證干預措施仍保持不變,即多模式干預:
- 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強烈支持中等到劇烈強度的阻力訓練,最好與有氧或平衡訓練結合(混合運動)。
- 營養補充(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蛋白質攝取:建議老年人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 1.2–1.59 克/公斤體重,以增強瘦體質量。
- 必需胺基酸(BCAAs):特別是亮胺酸,對肌肉力量、質量和身體表現有積極作用。
- β-羥基-β-甲基丁酸鹽(HMB):研究顯示其能改善肌肉量和握力,但對身體表現(如步速)的益處尚不一致。
D. 新興治療方法與研究重點
目前尚無批准用於治療肌少症的藥物,但研究領域充滿潛力:
- 藥物靶點:研究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以及針對 Follistatin–Activin–Myostatin 通路的抗體等。
- 數位科技:數位體感舞蹈遊戲和 Exergames 顯示出改善肌肉健康和認知表現的潛力。
- 未來研究重點:制定標準化方法,特別是針對亞洲不同種族的 BIA 方程。
- 尋找用於早期檢測肌肉健康惡化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 深入研究肌少症肥胖的複雜表型和病理生理學。
IV. 亞洲肌少症的流行病學背景
文件引用對 140 項亞洲研究的統合分析,提供了重要流行病學數據(使用 AWGS 2019 標準):
- 盛行率:在 60 歲及以上社群居住的亞洲成人中,肌少症盛行率為 16.5%。
- 「可能肌少症」:盛行率高達 28.7%。
- 地區差異:韓國彙總盛行率最高(19.9%),其次是中國(18.4%)和臺灣(17.6%)。
- 實踐差距:對亞洲醫療專業人員的調查顯示,儘管對肌少症的認知度高,但實際進行診斷的比例僅為 42.9%,提供主動治療的比例為 58.8%(老年科醫生為 82.7%)。這凸顯了由於設備、時間或人力不足而導致的實施障礙。
V. 結論性引言
AWGS 2025 共識更新的核心訊息是,將關注點從診斷和管理老年人的疾病狀態,轉向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主動促進肌肉健康。
「本 AWGS 2025 共識更新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基礎上,擴展了處理肌少症的方法,超越了傳統的診斷標準,將肌肉健康促進整合到 WHO ICOPE 框架中,從而促進了跨生命週期的健康老齡化綜合方法。」



